首页 > 先进典型 > 正文

中国好人:陈伟星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1/03/28 21:26   浏览次数:


“党托民盼负重担,脱贫攻坚驻黄山。助学支农谋发展,老牛蹄疾不扬鞭”。这是西北大学驻商洛市商州区黄山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陈伟星写的一首自勉诗。这也正是他扎根乡村19年,坚守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实写照。他的身上集中体现着当代高校教师的奉献与担当,是陕西教育系统“我身边的好典型”称号获得者;他是乡亲们交口称赞的“老陈”,9次被评为省级扶贫工作先进个人。他说:“荣誉是对工作成果的肯定,也是一种鞭策。我的荣誉属于西大这个集体。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这是我的责任。”

矢志不渝投身扶贫事业

1999年,31岁的陈伟星坚定地接受了学校派遣,赴合阳县开展驻村扶贫工作。这一干,就是19年。从合阳县皇甫庄村的苹果种植园到商州区看山寺村的中药材基地,从商州区兴隆村的小学教学楼建设工地到黄山村的大樱桃种植园,从关中农村的田间地头到陕南乡亲们的家中,都留下了他坚韧的脚印和身影。从大学校园到偏远乡村,他远离家中老人和妻儿,带病不离岗位,年驻村280天以上,把“而立”到“知天命”最美好的近20年全部奉献给了扶贫事业。

居于陋室,食于简灶,入户走访座谈,访贫问苦,倾听民声,细察民情。每一年,每一天,陈伟星都重复着这平凡而清苦的工作与生活,帮助上千名贫困群众受益、脱贫。

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到乡亲们心中

黄山村是坐落在秦岭深处的一个小山村。2012年,陈伟星踏着满是尘土的乡村小道来到这个村子。现如今,在陈伟星的努力和推动下,一条宽敞、平整的通村路和通组路已修建完成。

初到黄山村,陈伟星通过走访和摸底,发现全村1003人中的一半为贫困人口,村里没有集体经济,仅有的养牛、养猪等传统养殖业只是家庭副业,技术落后且不成规模。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扶贫工作的经验,陈伟星认识到,“要给群众借力,让群众自立,使每个贫困户都有一个自己掌握的技术,可以自己管理的脱贫产业,为这里留下一个永远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他和村干部一道,逐户制定脱贫计划,精准施策。利用西北大学和商州区的资金支持,组织贫困户发展养殖业,种植矮化核桃、大樱桃、药用皂角、香菇等。为了坚定村民“务好果卖高价”的信心,他自学农业技术,采取“做给你看带着你干”的策略,让村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掌握技术要领。

“要让这里的孩子们走出大山,通过努力改变贫困面貌,阻断贫困代际相传”,陈伟星说道。他多方争取资金和支持,先后在看山寺村、兴隆村和铜川市黄堡镇安村建设了3所农村小学,还组织当地师生到大学校园参观学习,发动西北大学干部师生定期到当地开展志愿服务和援建。他累计帮助了39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老陈是我们家的贵人!”黄山村贫困户李志盈动情地说。他的两个儿子上大学、上研究生,陈伟星都及时帮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老陈工作很负责可靠,跟着他,脱贫有希望!”

黄山村上至百岁老人,下至两三岁顽童都亲切地把陈伟星叫“老陈”。陈伟星发动村民整治居住环境,对畜禽粪便等进行循环利用,走绿色发展道路。每年重阳节,在陈伟星的组织下,黄山村的男女老少,都会集中在由西北大学援建的村委会办公楼前,集体为全村老人们做一顿可口的饭菜,为老人们修剪头发,送上棉衣棉被和米面粮油。陈伟星就是这样,用一名高校教师和驻村干部的坚守与付出,与最基层的民众建立了最深厚的情谊,让党的脱贫攻坚政策在老百姓心里生根发芽。

谈及近期的计划,陈伟星说到,“计划把黄山村的务工人员组织起来,到西北大学进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在学校找到相对稳定的清洁、帮厨、家政等岗位”。2017年,新华社曾以《驻村干部陈伟星的三个梦想》对他进行了报道。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说:“陈老师十多年坚守扶贫一线,精神可佩,是西大服务社会的一张靓丽名片”。省委办公厅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宏升说:“陈伟星情系农村、心系农民,能深入了解农村了解农村发展现状,每到一个村子都给村上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把扶贫工作当做事业干!”

< 上一篇三秦楷模:中亚考古队 岗位学雷锋标兵:耿国华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