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进典型 > 正文

岗位学雷锋标兵:耿国华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1/03/28 21:27   浏览次数:

耿国华教授扎根西部高校38年,为党的教育科学事业矢志不渝;立足三尺讲台,用精益求精的课堂教学化育万千学子;积极进取,为教学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坚守科学报国,以一流成果服务社会。她的身上生动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辉,是立足高校教师岗位学雷锋的优秀代表。

一、坚定信仰,自觉践行雷锋精神

耿国华始终把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相结合。大学毕业,成绩优异的她坚定地选择了在西部高校工作;学校急需计算机学科教学科研人员,她从数学专业转入全新领域,用“钉钉子”精神鞭策自己,从零学起;陕西省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她又勇于探索文物数字化建模虚拟复原技术。一次次抉择,她始终如一,坚守忠诚和信仰。

她关心学生和青年教师思想进步,主动联系培养学生党员,坚持为入党积极分子讲党课,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教他们做人做事做学问;她给予青年教师全方位的支持,经常勉励他们“科学求真,做人求实,品德重于智力,成就始于足下”,所在团队获“全国城镇妇女巾帼建功先进单位”称号;她热心公益,指导学生利用所学在校内外义务维修家电、普及科学知识,不断升华精神境界,陕西电视台《新闻联播》曾予以专题报道。

二、立足本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用好课堂讲坛,是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要义。38年来,无论职务、职称怎样变化,无论身上有着多么夺目的光环,耿国华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先后为30余届5000余名学生讲授《数据结构》课程。她时刻提醒自己:“要敬畏讲台、站稳讲台、延展讲台、超越讲台”。学生的面孔换了一批又一批,教学设施从粉笔黑板变成电脑多媒体,课程基本内容她早已捻熟于心,却总是坚持学习、研究教学,自觉提升工作本领,一遍又一遍梳理学科和行业前沿,用贴近不同时期学生特点的方法,将知识源源不断地传授给他们。2015年12月的某天晚上,她的父亲突然离世。第二天一大早她又按时回到课堂。当学院领导问起时,她说:“事发突然,没有来得及给学生们解释,不能耽误学生!”

她积极响应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号召,经过长期的不懈探索,凝练的教学方法在国内软件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创的计算机科学“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具有指导意义。先后主持2门国家精品课程和2门国家资源共享课程;5部教材入选国家规划教材,3部教材入选教育部精品教材并获陕西省一等奖;《数据结构》课在中国大学慕课网上线,在国内几十所大学推广应用。她所带领的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三项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教学模式被国内同行赞誉“在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成绩来源于一次次课堂探讨迸发的思想火花,得益于她对教书育人孜孜以求的深刻思考,彰显着一个老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精益求精,对学生的大爱和奉献。

三、积极进取,把科研实践与爱国主义相统一

耿国华始终牢记教育科技工作者的使命,自觉提高道德修养,用科研实践诠释着对事业、对国家的爱。她经常说:“做科研,要顶天,必须先立地,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她先后主持完成国家“973”前期专项、国家“863”子项目等,数项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为学科建设和技术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她以不服输的韧劲坚持创新,开创信息技术应用新领域。针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需求,开展颅骨面貌复原技术的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在刑侦、考古和医学领域广泛应用。在国内率先将虚拟拼接的基础理论方法应用于考古发掘数字化保护过程,将文物虚拟复原方法应用于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及K9901“百戏俑”遗址坑发掘数字化保护,改变了传统保护方法,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实现经济效益4000余万元。这一成果已成为兵马俑、故宫等多家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实施模版,为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行业提供了示范。

< 上一篇中国好人:陈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