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
发布者:李刚   发布时间:2021/11/22 09:49   浏览次数:

上世纪70年代末,在我们党拨乱反正、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开始在中国泛起。

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是唯心主义,集中表现在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诋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主张抛弃中华文明、否定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等方面。历史虚无主义以“虚无历史”为基本特征,肯定或否定一切,夸大历史之非、缩小或抹杀历史之是,歪曲党史国史发展的主题与主线、主流与本质。

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特征一是分布地域国际化,反华势力出版历史虚无主义书籍、否定“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事实”、支持“台独港独势力,宣扬台独港独史观,分裂中国”等,都是历史虚无主义分布地域跨境化、国际化的表现。二是表现领域文艺化,“戏说历史”、鼓吹“独家秘史”、过度“偶像化、娱乐化”的网络历史剧和历史影视作品,使文艺领域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地。三是表现手段学术化,打着学术研究的幌子,以现象否定本质,以支流否定主流,以细节否定全局,以个体的微观历史代替宏观的全体历史。四是传播途径网络化,部分网络平台或者自媒体追求经济效益、流量至上、娱乐至死,使得“邱少云事迹违背生理学常识”“黄继光堵枪眼疑点重重”等声音频频出现。五是受众对象低龄化,青少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普遍较差、缺乏辨别是非和真相的能力的,很容易受到颠覆传统认知的历史“解读”和“揭秘”的煽动。

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一个历史虚无主义盛行的社会将没有明天。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侵蚀的今天,历史虚无主义不止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一个必须严肃对待的政治问题。

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解构历史,宣扬与传统教育完全相反的历史结论,歪曲国民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和历史观,否定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严重危害了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极其恶劣社会影响。

一、弱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地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新形势下,西方加紧了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其方式和手段也更加隐匿。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美化资本主义、丑化社会主义,刻意选取中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共产主义运动一时挫折,宣扬“共产主义失败论”,声称“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甚至提出“马克思主义也是历史虚无主义”“资本主义终结历史论”等论调,企图从理论上证明马克思主义的“荒谬性”。

二、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历史虚无主义者打着“反思历史”的旗号,渲染“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扩大化”“文化大革命”等社会主义实践历史上曲折和挫折,歪曲丑化党史,“妖魔化”领袖人物,玷污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形象,颠覆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归功于“学习资本主义、搞资本主义”,企图否定中国革命,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扭曲国民对主流价值观的判断和认同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通过“碎片化”和片面化的方式来解读历史,散播历史虚无主义言论,歪曲历史事件,颠倒历史人物是非评价,抹黑推动历史发展的进步人物。严重误导国民的基本史实认知、主流价值观判断,使人们在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言论的围困之下产生思想混乱,屡屡出现“精日分子言行侮辱国民”“调侃领袖人物的段子”“诋毁民族英雄”等伤害民族情感的事件。

四、腐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

历史虚无主义无视中华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内涵、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精神和价值情感的文化本体、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的历史事实,极力否定、虚构、蔑视、贬损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和中国人民的历史创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描述为迂腐、封建、落后的价值观和文明。从“犬儒主义”立场出发解构中华民族英雄人物,兜售普世价值论。其真正意图是削弱国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切断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之路。

如何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恪守党的本质属性、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必然要求,是坚持正确发展道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是筑牢全体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凝聚团结奋进强大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要从切实把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穿到文化建设各方面、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四个方面,把这一根本制度体现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落实到工作理念、思路、举措上,努力在守正创新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二、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活动

党的精神建设融汇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并成为我们的一种独特政治优势。“四史”是一以贯之的党的思想史实践史,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度提炼和理性表达,是集历史客观性、发展整体性、内在统一性于一体的有机整体。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统筹推进“四史”学习教育,在不断学习“四史”中汲取理论智慧和精神能量。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

三、引导青少年坚定“四个自信”

历史虚无主义极易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误导。学校要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讲清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全面、客观和科学系统地深入分析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盛行观点和事件。通过思政课堂、专家讲座、主题党团日活动、实地参观学习、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在讲清楚“四个自信”中帮助广大青少年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即:以道路自信讲清楚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以理论自信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真理和人民至上理念的结晶,以制度自信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逻辑和实践优势,以文化自信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内核和精神坐标。

四、构建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长效机制

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复杂形势、艰巨任务,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切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网上线下的意识形态治理能力,聚焦新媒体平台、书籍印刷品、影视作品、历史纪录片等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关键领域,不断提高联防联控联动能力,把牢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面向不同受众群体,从国家、社会、学校、社区等多个层次多点发力,全力建设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贴近大众的作品,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意识形态舆论环境。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新机制、新方法、新途径,实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的深度融合,发挥主流舆论的引导、舆情监测等作用,筑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还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严肃打击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言行提供法律支撑。

(注:本文原载于《西北大学报》第772期)

< 上一篇 黄坤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以史为鉴 担当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下一篇>